王增豪,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9级材料化学专业,现以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大学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一等奖、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诸多荣誉。
“算一个小奖励,所以说也就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在谈到成功保研时,王增豪并没有表现出同笔者料想的那样“欣喜若狂”,反而是比较平静地说出了上面的话。在他看来,该做的都做到位,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人生也确实如此,没有人生来成功,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所谓的“理所当然”来自日复一日、步履不停的努力。当奋斗成为常态,梦想才能照进现实。“虽然看起来我说的云淡风轻,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所波动。”成功的路并不是一片坦途,令人艳羡的花儿也要经历风雨的摧残。
大一上学期,王增豪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更谈不上保研。但是他还是争取提前进入马海云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因为他知道,“与其停滞不前,不如提早准备”,这个决定让他受益终生。专业分流之后,面对作为学委带来的责任、成绩落后带来的压力,王增豪决心改变,他不止一次和马老师深谈,逐渐找到了动力、明确了方向、总结了方法,于是后来的成绩都是第一。对于如此成功的“逆袭”,“规划”是王增豪给出的方法。不仅仅是寻找自己的目标,还包括对生活、学习的取舍。“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都是逆风。”心中有了方向,脚下便有了力量。他的身影出现在教室的前排,他的问题萦绕在老师的耳边。慢慢地,王增豪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也变得不那么难了。“规划”是“努力”的过滤器,它能够识别、剔除盲目的努力,好让航船能够高效率前进。
作家路易斯·海在她的作品《生命的重建》中写道:“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王增豪的保研之路也起源于一个想法,“要不就试试”成了最初的动力。去了解、去规划、去努力,一切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保研期间,王增豪通过与学长学姐、老师的积极沟通,最终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目标随着信息的补充发生变化,但是本心始终如一。
“我遇到的最大挑战……”,王增豪对着这个问题迟疑了一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学习与工作吧”,他笑了笑,眉目清朗,让人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由于家境原因,王增豪用各种奖助学金和假期打工的钱支撑起了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他端过盘子,刷过碗,搬过一箱一箱的货物,也在一些公司做过实习生。最难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二百块钱,却要支撑一个月。那天晚上,他买好了回家的车票,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不想上了”。幸好第二天助学金及时发了下来,不然他可能真的要离开学校,保研也将无从说起。在他看来,赚钱也好,学习也罢,所做的每件事都应有自己的理由。另外,他也衷心希望每一位生活困难的学子,不要因为自己的起点低而郁郁寡欢,不要因为琐事而自寻烦恼。请记住,正因为此刻两手空空,我们才能无限拥有。
日常生活中,王增豪是个爱玩的人,戏称“一星期出去八次”。在他看来,大学不只有学习,玩也同样重要。“emo”似乎和他并不沾边,一方面是因为课业繁忙,另一方面则是良好的心态。他喜欢在操场上跑步、去图书馆借书;他还喜欢拍照摄影,没有专业的设备,单纯地记录眼前的风景便是一种幸福。“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苏轼的素菜清茶、是汪曾祺的果蔬秋浓、是平常人的鸡毛蒜皮,也是王增豪的简单生活。“做一切事都要觉得有意思”,这是他对自己的形容,更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王增豪还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他没有参加志愿者协会,不能够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每当遇到需要伸出一把手的事情,他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参与,比如募集活动,比如把不穿的衣服捐赠给贫困地区。就在大三暑假,王增豪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人行动,尽管事后心有余悸,但当时却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因为他的出现,那位老人活了下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说最大的满足,就是给他人的帮助。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是王增豪最钟爱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我见过各种各样的自己,无论自己有很多缺点,有很多优点,但是我还是选择做我自己”。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接受自己的一生。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审视自己,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是无法做到完美。这样的他,就像哲学家萨特认为的: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在成为什么。无论我们如何变化,依旧是我们自己。
坚守本心方能无旁骛,久久为功方能不唐捐。人当如树,深深扎根汲取力量,一日不见长,累日终参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