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于1944年在美国公映,奥斯卡的失利和时间的考验,反倒让它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完全的展露与升华,使其成了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每个人都处于体制之中。
电影中,有一个叫布鲁克的老头,年轻时进了监狱,关了好多年。久居监狱,逃离本应是所有人的心声,但当他得知自己刑满释放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为了能继续留在监狱里,一向温和的他,居然企图用举刀杀人的方式再次犯下罪行,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出狱之后,也无法适应社会,自缢而亡。瑞德在得知布鲁克自杀后,说: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监狱长在罪犯入狱之前便说:“把思想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正如温水里被煮的青蛙和被可轻易挣断的绳子困住的大象,接受现实到主动适应,放弃反抗极易陷入体制化之中,就像瑞德要上厕所时打的一声“报告”,尽管已经离开监狱,尽管已经自由,“报告”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难以抹去。
“有的鸟儿是无法关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安迪入狱之后,并不是向瑞德他们一样逆来顺受,默默隐忍,他动用一切可能机会,为自己和自己的“同事”们挣得别人的尊重,也从未放弃监狱从逃出去的希望。他本来是一个很厉害的银行家,所以在监狱里,他帮助道貌岸然的典狱长洗黑钱,并且为监狱其他狱警谋取各种钻漏洞的非法收入。他利用自己在金融方面的才华和本领,最大化地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为自己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从而为越狱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安迪也曾有过狱卒的毒打,混混的刁难,也有过完全绝望的时候,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证人被典狱长暗杀,与此同时,正在承受着三个月寒如死寂的禁闭,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依旧密谋着惊天大逆转。
没有高谈阔论人生哲理,也没有过分吹捧自由可贵,潜移默化的方式让观众即使在黑暗的监狱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由之光。记得有一幕,安迪在房顶上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两瓶啤酒。在摩根弗里曼“上帝之声”的旁白中,安迪靠在船上看着坐着喝啤酒的“犯人”,带着微笑,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
监狱充满了压抑和晦暗,每个犯人都如同被奴役的机器,人生而自由,但是当长期丧失自由后,人就会再也意识不到这项人生基本权利。安迪扩建图书馆,带领狱友学习、欣赏唱片,这些艺术,修养的建设,都为了重新唤起众人对于自由的意识。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安迪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为所有囚犯送上一份充满自由气息的豪礼:在监狱喇叭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义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 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像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 美妙得难以用言 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 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著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即使“囚犯们”听不懂艺术背后的深意,但是这首歌唤醒了所有人心中关于自由的共鸣。
安迪不可思议的谋划和隐忍,在自由与希望的驱使下,以破釜沉舟的方式,用小锤子挖掘地道,足足挖了二十年。最终爬过五百码的污水管道,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恶臭,一边吐着,一边逃离了肖申克。过想要的生活,本来就是件痛苦的事,它需要你去忍受无数的屈辱与磨难。安迪战胜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其实还有他自己性格里所有的弱点,软弱服从与恐惧,用自己全部的勇气和智慧,站在世界之颠,凌驾于的规则之上,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是专属于安迪的传奇故事,每一个处于体制之中的我们,是否考虑过人生旅途的意义?生活中不乏有人因为没有毅力而失败的例子,却没有几个人能和安迪一样,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皆处于肖申克之中,逃离的人寥寥无几,人生的越狱,注定是最孤独的一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