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兴衰演变是一座城市社会与文化背景的折射,也是反映城市发展进程的标志。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西式建筑,被列为天津市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这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旧址。北疆博物院与河北大学前身、天津工商大学有着莫大的渊源。由于和工商大学同在一个大院里,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大学互通互补,犹如一体。1927年5月出版的《工商大学校刊》第一期载文说:博物院“裨益于该大学学生,良非浅鲜”,“事实上,该院固无异为本校之科学图书馆,本校所授的哲学及高中之生物学各项课程,须要任何标本参考,均可立致,而于有研究兴趣之各教授与师生均着先鞭,耳闻目睹,无形中本校师生研究学术之风气,自然比较浓厚也”。
一、北疆博物院的创办历史
1914年3月21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动物学博士黎桑(Paul Emile Licent,中文名桑志华,1876-1952)来到天津,挂名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献县传教区,在该教区天津崇德堂工作。1923年,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来到中国,与桑志华一起建立了 “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桑志华的考古探险活动进入辉煌时期。1923-1946年间,考察团长达20余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行程近50000公里,遍及300余个野外考察点,采集动植物、岩矿、古生物和古人类等标本,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其中包括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
水洞沟遗址
随着桑志华考察探险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珍稀标本被发掘出世,创建博物馆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很快就被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总会长魏恩兹神甫、中国北方耶稣会会长金道宣神甫采纳,同时获得了法国外交部的资助。1922年,在英租界的马场道建起了北疆博物院第一座建筑——北楼。1925年,在北楼西端,建成与北楼相通的陈列室。1925年5月5日下午,北疆博物院举行正式开馆仪式。桑志华将其命名为“Musée Hoangho Paiho”, 意即黄河、白河博物馆(当时的海河称为白河),中文名为北疆博物院。博物院展出了植物标本2万种,动物标本3.5万种,岩石与矿石标本共7000种,动物骸骨化石1.8万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动植物分布地图133幅,照片3000余张,以及关于人类学、工商业和农业的调查报告,同时还举办不定期的讲座,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929年在北疆博物院北楼南侧进行了扩建,建成与北楼平行排列的南楼。南北两座建筑以通道相连接,使北疆博物院建筑外形形成了“工”字形完整格局。
北疆博物院旧照
上世纪30年代,北疆博物院已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一流博物馆。瑞典国王太子、英国公主均曾来北疆博物院参观,各国驻华公使更是这里的常客,也引起了被誉为超级古生物迷的日本裕仁天皇及皇室成员的特别关注。1930年,日本皇宫大学邀请桑志华赴日演讲;1932年,日本天皇指示陆军本部参谋长致信桑志华,表示愿意出版北疆博物院的所有著作;1934年11月5日,天皇的妹妹Kuni及其丈夫Otani(日本僧人的最高领袖)前来北疆参观;1938年,日本亲王Yama参观北疆博物院;1938年9月,接替桑志华担任北疆博物院院长的罗学宾与德日进、汤道平一起,还专程去日本做了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北疆博物院作为近代中国早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博物馆之一,在20世纪20-30年代享誉世界,在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和生物、地质、古生物等科学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疆博物院南楼图书室
二、北疆博物院的沧桑起伏
北疆博物院在一段短暂辉煌之后,经历了长期的冷落、停滞。现在大部分关于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的记忆到1937年戛然而止,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那些创建者。他们后来的故事,对于大多数天津人来说,已经没有了切身的记忆。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封锁了天津英、法租界,北疆博物院的工作基本停滞,桑志华的工作被迫中断,迫于战乱,1938年桑志华离开中国。1939年天津遭受水灾,北疆博物院的一部分藏品被迁到北京法国使馆附近新建的博物院内。 1940年北疆博物院的南楼清空后租借给天津工商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使用,北楼一层、二层借给天津工商附中(法国教会中学)做学生宿舍,北疆仅留下陈列室和三楼标本库房。后北楼归还给北疆。1952年天津市文化局接管北疆博物院,成立天津市人民科学馆。1953年11月,北疆博物院陈列厅再次对外开馆。当时展品按古生物及矿石、脊椎动物、动物进化、农业病虫害四大类,分放在不同的陈列室。1958年,在北疆博物院的大楼里,正式成立并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翌年,陈列展览和办公地址又从北疆博物院迁到位于马场道272号的原英国跑马场,北疆博物院大楼变成为收藏珍贵标本的库房,从此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北疆博物院
三、北疆博物院的修缮复出
1995年,天津市领导视察位于马场道天津自然博物馆时说:“天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埠,而且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这是天津人民的骄傲,也是天津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同年,市领导视察北疆博物院旧址库房后进一步指出:“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是我们这一代人重要责任,要把这件事列人政府重要议事议程,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为“妥善保护好文物”,进一步发挥馆藏标本的作用,1997年市政府拨款1亿元,于1998年改扩建天津自然博物馆,拥有3400平方米的新库房,当时将18万件标本迁入,缓解了北疆博物院旧址库房的压力,但因受库容量所限,仍有20万件标本存放在旧址库房。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市文化局补部分缺口)对北疆博物院旧址建筑进行了一次修缮,并对库房安防、消防报警系统等进行了设计、安装,但仍然作为库房使用,满足不了开放要求。
北疆博物院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也将迎来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决定以此为契机,将一直用作库房的北疆博物院从封存状态中挖掘出来,与中外学者共同研究恢复其历史原貌,同馆藏文物以及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一起展示给公众,发挥其应有的陈列展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多方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北疆博物院修缮项目作出了完整的规划。北疆博物院的修缮,整体秉承修旧如故的原则,对室外地面、建筑外墙、室内装饰、墙体、地面等处进行了维护与修复。修缮复原的同时,又加入了智能化照明控制、消防系统、安防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空调等一系列办公、文保、科研所需的现代化设备,对北疆博物院旧址建筑实施了全面修缮及改造提升。这座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的中国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馆的大门于2016年1月22日正式开启。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重点收藏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及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学标本。馆藏标本已达40万件,居全国同类博物馆之首,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疆博物院展品
北疆博物院展品
北疆博物院展品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北疆博物院历经了近百年的积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朽宝贵财富。从1914年桑志华来华到今天,北疆博物院经历了西学东渐、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经历了由外国人到中国人管理的转变,经历了馆址的变迁,也经历了泥河湾遗址重大科学发现的历程。它记录着中外学者那种钟爱事业的、绵绵不断的真情和努力,它将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交融的结晶永世长存。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铭记于心,感怀于胸。
北疆博物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